石头科技震荡:特朗普关税阴影,扫地机器人红海求生

2025-04-20 3:03:52 WazirX author

特朗普关税下的“石头”:一次过山车式的震荡

石头科技,这家以扫地机器人闻名的科创板明星企业,最近的日子恐怕不太好过。4月初到中旬,股价像坐了趟蹦极,从山顶跌落谷底,市值蒸发了近三分之一。A股大盘经历短暂冲击后,不少公司都缓过劲儿了,可石头科技却显得格外“受伤”。这一切,都指向了他们那份喜忧参半的年度财报。

资本市场的“晴雨表”:增收不增利的财报解读

营收增长了,利润却下滑了——这种“增收不增利”的财报,在资本市场向来不受待见。石头科技2024年营收逼近120亿,同比增长超过38%,乍一看还不错。但利润却掉了近4%,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挖。当然,如果考虑到整个扫地机器人行业已经进入存量市场,这份成绩单或许可以勉强及格。但资本市场要的是增长预期,是想象空间,而不是原地踏步。

出海战略的“双刃剑”:机遇与风险并存

石头科技这些年一直在积极“出海”,北美、欧洲、亚太,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尤其是美国市场,被石头科技视为战略重地。这本是好事,全球化布局嘛,谁不想把蛋糕做大?可如今,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挥下来,石头科技的海外市场首当其冲。短期来看,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可能要拱手让人;长期来看,国际贸易环境的动荡,也给石头科技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不禁让人想问:石头科技,真的准备好了吗?还是说,他们只是在赌一把,赌特朗普不会真的下手?

扫地机器人“战争”:从蓝海到红海的演变

比尔·盖茨十几年前就预言了机器人时代的到来,而扫地机器人,无疑是这场“革命”的先锋。从最初的“代替双手”,到如今的“更聪明、更精准”,扫地机器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在这片红海中,厮杀不断,洗牌不止,而石头科技,却意外地成为了领头羊。

iRobot的陨落:昔日霸主的没落与中国品牌的崛起

二十年前,说起扫地机器人,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iRobot。这家美国公司凭借Roomba系列,几乎垄断了整个北美市场。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iRobot的市场份额逐渐被中国品牌蚕食,其中就包括石头科技。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出货量前十的企业中,中国公司占据了绝大多数。曾经的霸主,如今却成了“others”,这不得不让人唏嘘。

价格战的泥潭:利润率下滑的警示

市场的蛋糕就这么大,想多分一块,就得拿出真本事。但很可惜,很多厂商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降价。石头科技也未能幸免。财报显示,2024年石头科技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双双下滑,这说明他们也卷入了价格战的泥潭。尽管扫地机器人业务仍然是营收主力,但利润空间被压缩,长期来看,这绝不是一个好兆头。

技术壁垒:真的是护城河吗?

扫地机器人这行,说门槛高也高,说不高也不高。说不高,是因为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功能同质化严重,导航、避障、清洁效率,各家都差不多。但说高,是因为扫地机器人涉及到多种技术的集成,需要软硬件协同,需要算法优化。正如高瓴资本所说,扫地机器人产品的复杂度非常高,它在工艺方面也有一些核心竞争力。然而,这种技术壁垒,真的能成为石头科技的护城河吗?还是说,这只是一个美丽的泡沫,随时可能被竞争对手戳破?

石头科技的“进击”之路:创新还是营销?

回顾石头科技的发展历程,从“小米生态链企业”到“石头科技”,外界普遍认为他们做对了三件事:打磨产品力、强化研发投入、多品类出海。但真的是这样吗?其他同行难道没做这些事吗?为什么只有石头科技实现了“弯道超车”?

“三件事”背后的真相:是战略还是幸存者偏差?

说实话,打磨产品力、强化研发投入、多品类出海,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哪个企业不想把产品做好?哪个企业不想搞研发?哪个企业不想拓展业务?但问题是,知易行难。石头科技真的在这三方面做得比别人更好吗?还是说,他们只是恰好抓住了市场机遇,然后把成功归功于这些“正确的废话”?这是一种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新一代创业者的“光环”:高知、年轻就能赢?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石头科技的成功,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新一代高知、年轻的创业者,他们更具创新能力,对市场需求更加敏锐。这种说法听起来很动听,但实际上是一种精英主义的偏见。难道老一代创业者就不懂创新吗?难道只有高学历才能做出好产品吗?这种论调,无视了无数默默耕耘的普通创业者,也夸大了学历和年龄的作用。

技术溢出的“幻觉”:真的能带来“省心”体验?

石头科技一直在强调自己的技术实力,比如五轴折叠仿生机械手、分子筛低温烘干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听起来很厉害,但最终能否转化为“省心”的使用体验,还有待检验。很多时候,技术只是一个噱头,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简单、实用、可靠的产品。如果技术过于复杂,反而会增加使用难度,降低用户体验。石头科技的技术溢出,到底是真材实料,还是空中楼阁?这仍然是一个问号。

境外营收过半:是喜是忧?

石头科技的财报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或者说隐患)——境外营收占比首次超过了50%。这意味着,石头科技已经从一家“中国公司”,变成了一家“全球公司”。这本是值得骄傲的成就,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却让人感到一丝不安。

全球化的“陷阱”:贸易摩擦下的阴影

全球化曾经是企业发展的金科玉律,但如今却可能变成一个陷阱。贸易摩擦、地缘政治风险,让跨国经营变得越来越困难。石头科技在美国市场投入了大量资源,建立了海外子公司和售后服务体系。但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无疑给石头科技泼了一盆冷水。高达145%的额外成本,让石头科技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全球化不再是坦途,而是充满了荆棘和陷阱。

创始人套现:是“理性”还是“背叛”?

还有一个令人不安的信息是,石头科技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昌敬,在2023年2月至2024年6月期间,多次减持公司股份,累计套现约8.88亿元人民币。这种行为引起了部分投资者的不满,有人质疑他“自己套现,却劝投资人要有耐心”。当然,创始人套现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无可厚非。但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这种行为难免让人产生联想:他对公司的未来,真的有信心吗?还是说,他只是想在风险来临之前,先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