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对于绿茶集团而言,无疑是一个尴尬的日子。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餐饮企业,在港交所主板上市首日便遭遇了“滑铁卢”——开盘价勉强挣扎在7.19港元/股,最终却以6.29港元的惨淡收盘价告终,较发行价暴跌12.5%,总市值仅剩下可怜的42.36亿港元。看着创始人王勤松夫妇在敲钟仪式上努力堆砌的笑容,与这冰冷的数据形成了鲜明而刺眼的对比。虽说二人凭借54.29%的持股比例,账面上仍有约23亿港元的身家,但恐怕内心早已被市场对其前景的深深担忧所笼罩。
回首绿茶的上市之路,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来形容毫不为过。自2021年首次递交招股书以来,它就像一个在港交所门口苦苦哀求的乞丐,经历了两次重新递表、两次聆讯通过、三次招股书失效,甚至在2022年被迫暂停申请。如今,第五次冲击才终于勉强成功,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辛酸与无奈?万联证券的分析或许道出了部分真相:A股市场对餐饮企业的IPO向来谨慎,而港股流程相对简单,再融资也更为便利。当然,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港股市场估值有所回升,这无疑给了绿茶最后一线希望。
然而,上市首日即破发的事实,却毫不留情地撕下了绿茶精心编织的“美好”外衣。这并非偶然,而是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对绿茶的真实价值和未来前景投出的不信任票。与其说是市场“背叛”了绿茶,不如说是绿茶自身的问题,早已埋下了今日崩盘的种子。
2008年,当绿茶餐厅在风景如画的杭州西子湖畔悄然诞生时,它或许并未意识到自己将会在中国餐饮界掀起一场怎样的风暴。在那个千篇一律的餐饮市场中,绿茶以其独特的“青旅文化+江南古风”的差异化定位,迅速脱颖而出。走进绿茶的第一家餐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轻纱幔帐,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情。这种与众不同的用餐环境,搭配上融合菜式,迅速俘获了大量食客的心,绿茶也因此被冠上了“初代网红店”的美誉。
时至2025年4月,绿茶的足迹已经遍布全国,门店数量达到了489家。根据招股书的数据,2024年绿茶按餐厅数量排名中国休闲中式餐饮第三。然而,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是,这489家门店仅占中国休闲中式餐饮市场0.7%的份额。这残酷地折射出中国餐饮行业高度分散的现状,也预示着绿茶未来的发展之路,注定充满了挑战。
招股书上的数据,乍一看确实光鲜亮丽。2022年至2024年,绿茶的营收从23.75亿增长至38.38亿,净利润更是从1657.9万“跃升”至3.5亿,简直是一部完美的“逆袭”大戏。然而,如果仔细剖析这些数据,剔除掉其中可能存在的水分,我们就会发现,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核心业务停滞不前,无疑是绿茶面临的最大危机。2024年,绿茶的餐厅经营收入仅微增1.3%至30.99亿,甚至在招股书中坦言“整体表现倒退”,而理由竟然是“消费者减少外出用餐”。这不禁让人怀疑,绿茶是真的在认真分析市场,还是在为自己的经营不善找借口?
更令人担忧的是,绿茶似乎患上了严重的“扩张依赖症”。过去三年,绿茶分别新开了47家、89家、120家门店,但与此同时,闭店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24年更是达到了15家。这意味着,绿茶的营收增长几乎完全依赖于新开门店的驱动,而单店盈利能力却被不断摊薄。
关键指标的恶化,更是直接暴露了绿茶的经营困境。客单价从62.9元一路下滑至56.2元,三年时间下跌了10.7%。翻台率在经历了短暂的回升后,又重新跌回至3次/日,跌破了创始人王勤松曾经设定的“4次生死线”。更令人震惊的是,2024年绿茶的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了10.3%,其中华东、广东等主力市场的跌幅更是超过了10%。这些冰冷的数据,无情地宣告着绿茶正在失去它赖以生存的根基。
一边是拖欠员工高达千万的社保公积金,一边是董事长薪酬两年暴涨五倍,绿茶集团这波操作,简直把“双标”二字写在了脸上。这种对待员工和老板截然不同的态度,着实令人不齿。
根据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及2024年,绿茶集团的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供款欠缴总额分别高达710万元、900万元及1150万元左右。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对于那些辛勤工作的员工来说,这每一分钱都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然而,绿茶集团对此的解释却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有些无耻。他们辩称,这主要是因为“公司大部分劳工的流动性相对较高;部分雇员不愿严格按照工资比例承担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相关费用;以及若干雇员因属农民工而一般不愿参与暂居城市的社会福利计划。” 这种说法简直是侮辱员工的智商!难道员工流动性高就可以成为欠缴社保公积金的理由吗?难道员工不愿意承担费用就可以不给他们缴纳吗?难道农民工就应该被剥夺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吗?
更令人愤怒的是,在欠缴员工社保公积金的背景下,绿茶集团董事长王勤松的薪酬却一路飙升。2023年、2024年,王勤松的年薪分别在104.5万元、201.1万元左右,分别同比大致增长155.5%、92.4%。短短两年时间,他的薪酬就涨到了2022年的近5倍!这种“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局面,让人不禁想问:绿茶集团的良心何在?
餐饮行业从来都不是一个能够躺着赚钱的行业,它时刻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绿茶集团就遭遇了来自政策导向和消费习惯改变的双重“暴击”,可谓是内忧外患。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出台,无疑给餐饮行业,尤其是高端餐饮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虽然绿茶集团定位为大众休闲餐饮,但在这场“节约风”中,也难以独善其身。在整体消费降级的大趋势下,消费者更加注重性价比,对于绿茶那种“中国风”环境所带来的溢价,买单意愿也大大降低。说白了,就是大家觉得你那环境虽然好看,但菜的味道和服务没跟上,不值那个价了。
而外卖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更是彻底改变了都市白领的用餐习惯。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元,这其中有多少原本属于堂食的客源,被外卖平台无情地抢走了?绿茶所在的商场餐饮首当其冲,白领午餐时段的堂食需求锐减,纷纷转向便捷、低价的外卖套餐。绿茶虽然在2024年“策略性提升外卖专注度”,但这就像是饮鸩止渴,外卖的毛利率远低于堂食,根本无法弥补堂食收入的缺口。更何况,外卖平台的竞争异常激烈,各种补贴大战、价格战层出不穷,绿茶在这种红海市场中,又能分到多少羹呢?与其在外卖市场苦苦挣扎,不如好好想想如何提升堂食体验,重新吸引顾客上门。
2024年3月,一则关于杭州绿茶门店使用预制菜的报道,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炸弹,瞬间引爆了舆论。一份售价38元的“佛跳墙”,竟然是预制菜!更令人气愤的是,绿茶餐厅并未对此进行任何标注。这无疑触碰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引发了对其诚信的强烈质疑。
尽管证监会也曾就预制菜占比与供应链合规性问题对绿茶进行问询,但绿茶似乎并没有吸取教训,仍然依赖第三方加工。虽然计划上市后自建中央厨房,以实现90%半成品的自给自足,但这真的能挽回消费者已经失去的信任吗?在消费者心中,预制菜已经与“不新鲜”、“缺乏诚意”划上了等号。绿茶想要修复品牌信任度,恐怕并非易事。
上市后的绿茶,似乎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扩张。他们宣布了一个“三年开563家新店”的激进计划,其中包括在2025-2027年期间,在海外开设28家门店,在旅游景区开设17家门店。此外,绿茶还计划调整业态,主打“小型餐厅”,并宣称这种模式“翻台率高、成本低”。
然而,这种激进的扩张计划,真的能够帮助绿茶摆脱困境吗?业内人士对此表示质疑。当前绿茶的翻台率已经跌破3次,新开门店又如何避免“开一家亏一家”的局面?如此大规模的资本开支,是否会拖垮绿茶的现金流?历史数据显示,绿茶在2024年关闭了15家门店,这种扩张与关店的“加减法”背后,暴露的是其单店模型的脆弱性。与其盲目扩张,不如先把现有门店的经营搞好,提升单店盈利能力,这才是长久之计。否则,再多的门店,也只会成为压垮绿茶的稻草。
此次IPO募资最高可达12.1亿港元,绿茶将其用途规划得头头是道:45%用于门店扩张,25%用于中央厨房建设,20%用于数字化升级。乍一看,这似乎是一项明智的“战略投资”,但仔细分析,却暴露出绿茶资金链紧张的生存焦虑。如果无法通过上市融资“输血”,仅凭其2024年3.5亿的净利润,根本无法支撑年均超百家门店的扩张成本(单店投资约200-300万元)。
换句话说,绿茶的港股上市,更像是一场“用未来增长预期换取当下救命钱”的豪赌。他们将未来的希望寄托于资本市场,希望通过讲故事、画大饼来吸引投资者,从而缓解自身的资金压力。然而,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真的能够解决根本问题吗?一旦未来的增长预期无法实现,绿茶又将如何面对投资者的质疑和市场的抛弃?
更令人担忧的是,绿茶将大部分资金用于门店扩张,这是否意味着他们仍然沉迷于“规模至上”的思维模式?在单店盈利能力下滑、品牌形象受损的情况下,盲目扩张只会加速资金的消耗,最终陷入“越扩张越亏损”的恶性循环。与其把宝贵的资金投入到无底洞般的扩张中,不如将其用于提升产品质量、改善服务体验、重塑品牌形象,这才是绿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资本市场对绿茶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其商业模式和经营现状的深刻洞察。这些疑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消费场景的老化。“中国风”装修在当年或许是绿茶的“网红卖点”,但如今却变成了“审美疲劳”。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年轻消费者对于餐饮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绿茶的装修风格却多年未变,早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此同时,市场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派餐饮品牌,它们在装修风格、菜品创新、营销方式等方面都更具优势,迅速分流了绿茶的年轻客群。
其次,是模式的可持续性。绿茶长期以来依赖开店拉动营收,却缺乏单店盈利提升的底层逻辑。这意味着,绿茶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一旦开店速度放缓,或者单店盈利能力持续下滑,其营收增长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更严重的是,这种模式可能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陷阱,即随着规模的扩大,成本反而上升,盈利能力下降。
最后,是品牌信任的重建。预制菜争议、服务质量波动等问题,已经严重损害了绿茶的品牌形象。想要重建品牌信任,并非靠短期营销就能奏效,而是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绿茶需要从产品质量、服务体验、供应链管理等各个方面入手,真正做到让消费者放心、满意,才能重拾他们的信任。
绿茶的港股上市,表面上是创始人夫妇的阶段性胜利,但实际上,更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存之战。资本输血或许能够暂缓其危机,但在这消费环境剧变、行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如果绿茶不能从“重扩张”转向“重单店”、“重体验”、“重口碑”,仅仅依靠预制菜和疯狂开店堆砌起来的规模,终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更残酷的现实是,绿茶的上市,很可能只是一场资本的“割韭菜”游戏。那些高价买入绿茶股票的投资者,或许最终会发现,自己买到的只是一堆虚无缥缈的“故事”和“愿景”,而真正的价值早已被创始人和早期投资者套现离场。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将会一目了然。
前言:了解小轿车折旧的重要性在汽车生命周期中,折旧是一个不可避免...
腾讯混元推出五款全新开源3D生成模型及升级版AI创作引擎3月18...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同时也面临着诸多...
高尔夫汽车后排灯的关闭方式及注意事项,是车主日常用车中容易忽视却十分...
迈腾后座安全关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迈腾作为一款备受欢迎的汽车,其后...